仝小林:善用“象思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 王坤朔)辨证论治、望闻问切、阴阳平衡……一提起中医,相信人人都能说出几个代表中医思维的词语,这也正说明了中医深深植根在我们的文化思维中。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医思维?中医是如何看病的?在现代科技、医学如此发达的当下,中医发展之路应该向何处去?近日,新华网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详解如何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传统优势,同时走好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接受新华网专访
打开中医“黑箱”,用现代科技解释并发展中医
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科学和技术体系中,中医是仍然活在当代,并且一直在应用,依然在不断完善、丰富的学科。仝小林认为,中医是在科学和人文层面承载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医确有疗效,具有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又有温度,是世界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仝小林表示,古代医学汲取了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和文化,比如天文地理、农学、算学、哲学,甚至文学、艺术,集古人知识之大成。可以说,中医一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学科。同理,到了当代,科技的进步让人们对于人体、疾病的认识有了飞跃进展,尤其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要跟上形式,吸收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医发展服务。
《黄帝内经》语:“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几千年来,中医诊疗所讲究的“司外揣内”。到了现代,中医被视为“黑箱理论”,虽然可以通过患者前后的状态变化、从疗效进行评判,却无法解释人体这个“箱子”里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反应。而现代科技、医学的进步,给中医带来了很多启示。“现代的解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能帮助打开‘黑箱’,让人体的生理、病理成为了‘灰箱’甚至‘白箱’。这说明,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能为中医提供更多理解和思考的维度,这对中医的发展至关重要。”仝小林说。
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仝小林总结,西医擅长查微观,对疾病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疗效具有可重复性等诸多优势,但却缺乏整体思维。中医擅长识宏观,将人体作为整体,调整患者的偏态,但对现代注重的微观指标却不能直接调整。“中医要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医学的手段,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重新构建临床诊疗体系。”他说。
中医在象思维引导下传承发展
望、闻、问、切四诊参合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中医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观察方式,穿过了人体这个“黑箱”,给出相应的诊疗方案。
中医这种长于观察的特点,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仝小林表示,象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在中国古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导思维形式。望、闻、问、切即是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实践。中医象思维的一个核心便是以自然之理,解人体之理。
象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由观象、比象,到意象、抽象,通过观察去发现现象,总结经验规律,进而抽提出理论,再返回去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试错、纠错,逐步完善。
中医临床诊断病证的过程,正是在象思维方法的引导下,根据望、闻、问、切获得信息,比如面象、声象、舌象、脉象等,再通过相关的物象或意象推论疾病的病因、病机,以达到认识病证的过程。
“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本身就是在观象的基础上,将人体现象和大自然现象进行比对,这就是比象,再通过意象进行推测,最后抽象出一种理论,再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不合适的去掉,合适的就保留。”仝小林说,象思维是中医本身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直到现在,中医仍然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不断发展。比如,用活血化痰的方法治疗动脉硬化,用苦酸制甜理论治疗糖尿病,都是取类比象的生动实践。
仝小林说,根据象思维,中医诊疗注重整体观,擅长宏观调态,通过调动人体的自调节、自修复、自平衡的能力,起到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这种诊疗思路让中医在面对复杂病因疾病、不明病因疾病,比如在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方面,能迅速反应,给出有效方案。
态靶结合,重构中医诊疗体系
现代医学在微观层面取得卓著成效,生化、影像、病理等微观指标逐步替代了症状,成为许多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标准。以调态见长的中医治疗,往往无法直接调整微观指标,打靶能力不足,常常面临宏观辨证难以精准起效的问题。
“现代中医在迈向精准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中医的原创思维,又要积极利用现代医学、现代药理,构建现代本草体系,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实现态靶结合。”仝小林强调,中医药现代化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坚守传统的中医思维、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现代的疾病。
仝小林表示,要构建现代中医本草体系,一定要将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回归中医临床,整合中药药理靶点与中医传统药性理论,使本草同时拥有宏观的药性功效属性与微观的药理靶点属性,以便提高临床选方用药的靶向性和精准度,同时也有助于验证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例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桑叶、黄连、知母等中药的主要成分均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再针对病人不同的态选用适合的药物,实现中医“态靶同调”的精准治疗。
象思维应为中医学生的“第一课”
在仝小林看来,象思维是中医的根本性思维、原创性思维,中医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坚守象思维,培养中医人才也一定要注重象思维培养。
“对中医来说,抽象能力非常重要,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识别‘真相’,抽提出理论。但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象思维是被弱化的。”仝小林说,象思维作为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方法,如果缺了这一课,学生学习过程中依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就会产生很多困惑。因此,象思维应该作为中医教育的第一课、必修课。
同时,仝小林提醒,象思维教育应该循序渐渐,不要一上来就讲阴阳、五行这些抽象较难理解的理论,根据象思维的发展阶段,逐步地由观象、比象、意象过渡到抽象,会更易于接受,也能迅速打开中医学生思维的另一扇窗。
仝小林举例,比如教学生理解舌苔,可以带他们去河边观察苔藓,在阳光照射充足、燥热的地方,苔藓是焦燥的,不利于生长;而在寒湿的地方,苔藓往往生长茂盛。发现这种现象的过程,叫做观象,将舌苔和苔藓相联系则是比象。将苔藓的道理类比到人体内的舌苔,如果发现人的舌苔很干燥,稀薄,提示人体环境燥热,而舌苔水分多,厚腻,则提示人体偏寒凉,这是偏于意象。进而抽象总结出舌苔的润燥可以反应人体津液的盈亏的理论。通过观察苔藓来理解舌苔,就是典型的从观象到比象,再到意象、抽象的思维过程。
仝小林表示,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一方面要借助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的力量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挖掘象思维内涵持续自我创新,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自己,在保障中医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中国文化通过中医这个载体向世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拍摄/肖寒 视频制作/白碧璇 孙慧)
http://www.news.cn/health/20230907/40e7304be15c4ec2938ac78b6c8e73d6/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AD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