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金融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肇庆创新“四碳”联动模式助力产业转型
近日,省委改革办在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其中“肇庆市构建‘四碳’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被选为生态领域典型案例。
在碳账户“赋能加持”下,肇庆焕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8700万元贷款资金。通讯员 王振宇 摄
记者了解到,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市以肇庆高新区为试点,在全国首创“碳账户+碳信用+碳融资+碳入表”的“四碳”联动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数据赋能、机制创新与金融工具协同发力,为产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以来,我市成功落地全国首笔碳公共数据产品质押融资业务、国内首批数字化公正转型融资业务、省内首笔供应链脱核融资业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的“金融活水”。
数智化碳账户
精准“碳画像”破解融资堵点
作为试点区,肇庆高新区为区内近八成规上企业安装物联感知设备,动态采集电力、天然气等用能数据,自动核算碳排放量,融合税收、用工等数据,建立了数智化碳账户核算与评价机制。根据评价得分高低,该区为企业分别授予深绿、浅绿、黄色、红色的四色“标签”。目前,该区已有322家企业建立数智化碳账户。
去年10月,肇庆高新区把“企业碳账户+”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升级为以ESG账户为载体的“一户四链”金融模式,形成覆盖环境(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的ESG评价体系,打造出省内首个数智化的企业ESG账户。截至去年年底,该区314家企业建立了ESG账户。
“升级评价体系后,我们对企业的评价的范围更广、更全面。”肇庆高新区智慧大旺办业务负责人表示,多维度的考核有助于金融机构更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将带动企业在绿色生产、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革。
该负责人介绍,肇庆高新区在面向广东省金融机构的信息融合综合数字化服务平台——粤信融肇庆分平台建立碳融资专区。金融机构经企业授权,可便利查询企业碳信用报告,并进行线上融资对接,实现从碳数据采集到碳金融响应的全流程线上化。截至去年年底,该区已为324家企业线上自动生成标准化碳信用报告。
市场化碳融资
“云碳”产品矩阵激发转型活力
去年,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肇庆焕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需要进行融资。以往,企业最多只能在金融机构融资5700万元,而且利率高达4.35%。但在碳账户赋能加持下,被授予“浅绿标签”的焕发生物获得3000万元的增信额度,还可享受优惠利率。最终,该企业获得8700万元的贷款资金。
同样受益于碳账户评价体系的还有广东雅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急需融资,根据企业碳账户等级及得分,获得授信额度约3800万元、增信额度约800万元,还可享受最低3.9%的优惠利率,每年节省利息5.7万元。
两家企业通过碳融资获利,是肇庆通过碳账户政策为企业转型注入“金融活水”的缩影。为了更好地利用好碳账户政策,肇庆市出台《关于构建企业“碳账户+”金融服务体系 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流程指引、政策激励、风险缓释,推动碳融资市场化创新。在此推动下,肇庆打造出涵盖信贷、担保、贴现服务的“云碳”系列产品矩阵。
据悉,截至去年底,肇庆银行机构为肇庆高新区206家企业提供61.36亿元融资额度,已发放38.86亿元;为企业提供增信额度约26.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增信额度达1948万元;每年为企业节省利息高达1942万元。
流程化碳入表
数据资产价值释放新路径
去年,肇庆高新区兴旺数据有限公司以企业碳账户存货资产作为质押,获得肇庆四会农商银行300万元贷款支持。这是全国首笔碳数据产品质押贷款,肇庆迈出数据资源化走向数据资产化的关键一步,也为广东数据要素与碳金融领域的融合探索出了新路径和新模式。
据了解,肇庆高新区管委会与广州数据交易所等单位加强协作,建立流程化的碳账户数据入表机制,共同破解碳账户数据资产确权、评估、登记等各个环节的难题。其中,确权交易机制是指本次质押的企业碳账户数据资产已获得《广东省数据资产登记凭证》,并在广州数据交易所上架交易,从而有效破解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面临的确权难、变现难问题;评估入表机制指本次质押的碳账户数据产品经第三方公司评估后,已计入肇庆高新区兴旺数据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从而有效破解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面临的价值评估难问题;质押登记机制指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质押登记,有效破解数据资产质押债权核实难、登记难问题。
通过数据要素撬动金融资源,“四碳”联动模式实现了绿色转型与金融创新的双向奔赴。下一步,肇庆市将不断拓展“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赋能当地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助力当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http://www.xjrb.com/2025/0408/661898.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徐豪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