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获批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原标题:怀化获批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日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怀化市为湖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这是湖南省首个获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标志着省级层面对我市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取得成效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市继续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的殷切期待。
怀化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近年来,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深入探索,聚焦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重难点问题,持续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并基于具体场景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摸清生态资产家底。我市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全市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着力解决资产怎么算的问题,编制了《怀化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成为2022年4月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颁布后全国首个地市级发布的地方核算规范。同时,按我市核算规范形成了《2020年怀化市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这也是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颁布后首个地级市GEP核算报告。该报告核算出我市GEP总值由2010年的373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716亿元,增长6%,2020年全市GEP总值是同年GDP总值的2.8倍。
推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夯实法律认定依据。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了《怀化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实施方案》和《怀化市国家储备林确权登记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全市水域、森林、湿地、矿产等未确权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积极指导协调推动地方先行先试,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深入推进靖州林下经营权、芷江水权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中靖州创新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芷江水权入列省委2023年110期要情速览和2023年全市首期深化改革案例。
探索经营开发模式,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我市积极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联合土流集团建立怀化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使用生态资源的主体“付费”模式,推动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变现。林产品方面:以靖州县为试点,创新林地流转方式、推进森林资源货币化、实施公益林管护市场化,建立“生态+林下经济+康养休闲+科普研学”的经营开发模式。水产品方面:以芷江县为试点,统筹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产业发展,建立“生态+水产业+农林+文旅”的水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水生态价值释放。生态文旅产品方面:以溆浦县为试点,通过引进专业规划设计和运营团队,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引导群众以民居、山林、土地等入股并以分红形式获得收益,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的融合开发模式。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方面:以二氧化硫排放为试点,持续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排污权,2023年全市排污权交易额为247万元。林业碳汇方面:以通道县为试点,与中国林业集团合作建立碳汇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在林木确权登记管理、林业碳汇监测计量、林业碳汇交易技术支撑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
推动生态产品横向补偿,深化跨区协防共治。我市与沅江下游湘西自治州、常德市建立了沅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市域内各县市区之间也建立了流域补偿机制。通过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实现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获得合理回报,生态环境破坏付出相应代价。
探索生态资产评估模式,推动金融参与创新。我市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完成了《怀化市典型区域森林生态资产评估报告》,创新性提出“生态信用+生态资产或经营权抵押+生态环境系数调节”的模式提供金融支持,借案例实现推动金融产品设计,属全国首次将生态资产质量及价值核算结果综合应用于生态资产融资贷款,发放贷款2500万元。同时,创建了林权抵押贷款“会同模式”,建立林权交易、流转、拍卖、评估四大平台,制定林农和林企回购制度,累计发放贷款3.3亿元。
下一步,怀化市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的基础上推进试点各项工作。按照《湖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围绕本地区自然禀赋和发展定位,出台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加快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构建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推动核算结果应用。要注重在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并取得实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怀化经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393821021829668&wfr=spider&for=pc
编辑:萧培 审编:AD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