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 正文

中国燃气亮相闭式能源塔与热泵等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在中关村

3月30日,以“科技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北控集团专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2025年中关村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产业界代表参会。

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燃气)受邀参与,中国燃气非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主任、中燃智慧能源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刘明兴受邀在专题论坛上发表了《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供暖创新与科技住宅协同发展策略》的专题演讲;中燃智慧能源技术中心总经理刘相东则在活动上代表中国燃气发布了《财效双驱闭式热源塔矩阵》的科技成果。中国燃气副总裁匡晓东、田西全,巡视督导委员会主任、科技委主任于京春以及中燃在京相关业务负责人一同出席大会。

闭式能源塔与热泵技术成焦点,破解行业难题​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上,中国燃气集中发布和展示了以闭式能源塔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冷热一体化高效机房系统等多项前沿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据介绍,该技术针对传统机房系统在能源利用效率、温度适应范围以及设备占地面积等方面的痛点,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之道。通过长达三年多的研发与试点,这一新型冷热一体化高效机房系统成功实现了同一套机房系统出水温度在零上 70 度至零下 40 度的大幅跨越,满足了冷热双储能的严苛要求。

在北京冬季的复杂工况下,该系统全系统能效依然能够保持在3.0以上,有力保障了在电价峰谷差不断拉大且无财政供暖补贴的现实条件下,项目仍能收获良好的投资收益。

中国燃气非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主任、中燃智慧能源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刘明兴

同时,该机房系统在供能面积上较传统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单一设备系统即可达 10 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供暖,有效克服了噪音大、安装空间不足等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并且能够在零下 30 度的极寒气候环境中稳定、安全地保供。截至目前,中国燃气的该项新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试点项目中取得成功,并逐步向青海等地推广,其应用前景广阔。

大会现场

多领域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全面开花​

除了闭式能源塔与热泵技术,中燃智慧能源还因地制宜,融合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等创新技术,针对建筑、工业、园区等不同领域的特点,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综合能源供应及低碳智能解决方案。​

在建筑领域,中燃智慧能源重点打造了以冷暖一体机组为核心,耦合其他能源方式的低碳高效机房。借助 BIM 能耗模拟和 AI 技术,该系统能够精准预测负荷,对闭式热源塔热泵、高效磁悬浮冷机、高效水泵、冷热双蓄多通道、低阻力设备和管道进行系统优化,并根据项目条件和系统特点匹配最优控制方案。通过数字三维技术全工况调试,进一步提高与项目设计的契合度。同时,利用智慧机房远程可视化运维管理、能源云平台追踪能耗监测,可全自动分析系统运行能效情况,为酒店、商场、医院、写字楼、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提供高效、清洁、绿色的能源服务。​

面向工业领域,中燃智慧能源积极布局,结合项目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物质、余能利用等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已在扬中、泰兴、漳州等地成功投运多个生物质项目,通过“生物质+”方案,为产业园区源源不断地提供绿热、绿电以及绿色建筑方案,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生态。​

在提升居住能源品质方面,中燃智慧能源创新构建了互助双循环五恒技术系统。该系统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依托,通过风、水、电、气、冷、热多能联动,运用智慧云管理系统进行全系统智能化管理,形成了集制冷、采暖、热水、新风、加湿、除湿、净化、杀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化、产品化方案。能够适应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人体体感温度的多元化需求,具有显著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智能性和系统性优势。

助力行业绿色转型,引领能源发展新潮流​

刘明兴表示,中国燃气集团此次在中关村论坛上的亮相,不仅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推动。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能源行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中国燃气集团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通过对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管控以及对多能互补模式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他强调,未来中国燃气集团将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创新应用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和拓展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广度与深度。同时,积极携手行业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变革,为实现国家 “双碳” 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未来贡献更多力量。

http://www.news.cn/enterprise/20250401/77e98c102be7486b929f7ea375d0de98/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徐豪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